古建筑瓦坡屋面相交而成脊,脊部处理不好容易漏水,因而需要勾抹严密,同时中国古代建筑还将脊做得极为高耸,更配以吻兽雕饰,使得屋脊成为装饰性较强的一个部分。宋清建筑有着不同的屋脊做法,宋代官式建筑的屋脊是用结瓦的板瓦层层垒砌而成,而清代官式建筑屋脊用瓦则采用了专门的预制构件。脊兽制度宋代与清代也大相径庭,现分别叙述如下。
一、唐宋时期古建筑屋脊构造做法
1.垒脊
从《营造法式》的相关记述来看,唐宋时期,脊身构件没有定型窑制品。这一时期建筑屋脊做法中尚未盛行烧制的“脊筒子”,屋脊的做法主要以线道瓦和普通瓦条逐层垒砌而成,称为垒脊。
(1)脊高的确定 中国古代建筑中屋脊的高度是以建筑的重要性和等级来确定的。宋《营造法式》中就是按照建筑的等级、面阔、进深、间数的多少来确定脊高的。《营造法式》中关于正脊高度及用瓦层数的规定详见表6-24。在同一幢建筑屋面中,垂脊规制一般要低于正脊规制,具体做法为,垂脊较正脊降低2层,厚度较正脊减少2寸。
图片
表6-24 《营造法式》中正脊的做法
(2)脊的构造做法 唐宋时期建筑的屋脊构造,自下而上依次为当沟瓦、线道瓦、垒脊条瓦、合脊筒瓦。当沟瓦掐砌于筒瓦瓦垄之间,上边压线道瓦,二者构成脊座。线道瓦露明高度一般为3寸左右,具体应视不同建筑的屋脊高度进行调度,详见表6-24。自线道瓦往上为垒脊条瓦,条瓦用瓦为上下宽窄一致的板瓦,较大的脊将板瓦从中一分为二,两边对叠,中心填充灰泥,顶上扣盖合脊筒瓦,具体做法详见图6-15。在线道瓦之上,正脊上部收分为2/10,垂脊的上部收分为1/10。垂脊外侧出际收边有三种形式,一种是在两际垂脊外做成排山勾滴,称为“华废”;另一种是在垂脊外不用华废而用板瓦(扣瓦)压边,称为“剪边”;第三种是在垂脊与排山勾滴之间保留2~3垄筒瓦。具体做法详见图6-16。
图片
图6-15 垒脊剖面构造
图片
图6-16 垂脊外侧出际收边做法
为了加强屋脊的整体性,在正脊和垂脊的内部都设有贯穿的铁链,两端固定在鸱尾或垂兽内部的大铁钉上。
2.脊兽制度
宋式官式建筑中十分强调脊兽的应用,脊兽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的等级及体量而定,详见表6-25~表6-27。
图片
表6-25 《营造法式》中鸱尾高度的确定
图片
表6-26 《营造法式》中(正脊、垂脊)兽头高度的确定
图片
表6-27 《营造法式》中的套兽、嫔伽、蹲兽、滴当火珠的选择
二、清代古建筑屋脊构造做法
清式古建筑屋脊做法可以分为琉璃屋脊、大式黑活屋脊及小式黑活屋脊。
1.琉璃屋脊构造
(1)正脊构造
①琉璃正脊“样数”选择。清代琉璃瓦件的尺寸变化从二样到九样共分为8种,应根据房屋的规模、等级、在建筑群中的位置以及檐口的高低进行合理的选择。
琉璃正脊的样数一般与屋面瓦样相同,在较为重要的建筑中或重檐建筑的上檐屋顶中,正脊的样数可以比屋面瓦样大一样。在影壁、小型门楼、牌楼等小型建筑中,正脊应采用降低高度的处理方法。
②琉璃正脊的尺寸控制
a. 正脊高指的是从正当沟瓦底至扣脊筒瓦上皮的距离,一般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来确定:
方法一,所有脊件相加求总高(适用于瓦件尺寸齐全或可以查表);
方法二,取1/5 檐柱高;
方法三,根据板宽度求总高,二~四样,正脊高∶板瓦宽= 3.5∶1,五~七样,正脊高∶板瓦宽=2.5∶1,八~九样,正脊高∶板瓦宽=1∶1。
b. 正脊厚。二~四样,比筒瓦宽约3 寸;五~九样,比筒瓦宽约4 寸。
③琉璃正脊的构造做法。做法详见图6-17和表6-28。
图片
图6-17 琉璃正脊的构造做法
图片
表6-28 琉璃正脊的构造做法
④正吻与正脊兽。正吻与正脊兽为正脊端部的装饰构件。正吻,由吻兽、箭把和背兽组成,吻兽为含龙的形象,又称吞脊兽,吞口朝向正脊。背兽之下设有吻扣,在正吻安装时,通过吻座与下部构件联系。某些城楼建筑或府邸建筑之中常将正吻改为正脊兽,正脊兽也叫“望兽”或“带兽”,其形象与垂兽相同,放置时兽口朝外。正吻“样数”的选择,一般情况下同正脊样数,如六样脊用六样吻;重檐建筑允许大一样,如六样脊用五样吻。正脊兽不常用,一般仅限于城楼等建筑。正吻与正脊兽详见图6-18。
图片
图6-18 正吻与正脊兽
⑤过垄脊。过垄脊应用于卷棚式硬山、悬山和歇山屋顶的正脊部位。它的特点是前后坡屋面上的各个瓦垄(包括底瓦垄和盖瓦垄)均是呈圆弧的形式经过屋脊顶部相互连接。过垄脊的做法比较简单,前后坡采用“折腰瓦、续折腰瓦”及“罗锅瓦、续罗锅瓦”相互连接。过垄脊构造详见图6-19。
图片
图6-19 过垄脊构造
(2)垂脊构造
①垂脊类型。垂脊的类型详见表6-29。
图片
表6-29 垂脊的类型
②琉璃垂脊“样数”选择与尺寸控制
a. 样数选择。琉璃垂脊的样数与屋面瓦样相同,对于墙帽、影壁、牌楼、小型门楼等坡面较小的建筑,垂脊高度应降低。
b. 垂脊高度控制。垂脊的高度以垂兽为界,兽前与兽后各不相同,兽后高度要高一些,兽前因为安放仙人走兽高度应降低。当屋顶采用正脊做大脊时,兽后垂脊斜高与正脊高相同或略低。
③垂脊构造
a. 垂兽位置的确定
Ⅰ. 有桁檩者,硬山、悬山在正心桁位置(无斗栱者为檐檩位置);歇山在挑檐桁位置(无斗栱者为檐檩位置),歇山垂兽位置与戗兽位置大致在一条直线,戗兽位置可以稍靠前部;庑殿、攒尖在角梁之上,具体位置根据仙人小跑所占长度确定。
Ⅱ. 无桁檩者,一般在坡屋顶长度的1/3 处(从檐头部位量起);屋面坡长过长或过短时,具体位置根据仙人小跑所占长度确定。
b. 琉璃垂脊构造做法,详见图6-20 和表6-30、表6-31。
图片
图片
图6-20 垂脊各部分在屋顶中的位置
c. 垂脊端部构造做法
Ⅰ. 对于卷棚硬、悬山,歇山建筑,屋顶无正脊,在两坡交界处的垂脊分件应做成罗锅形状,否则就不能做成“圆山卷棚式”;对于起脊硬、悬山,歇山建筑,屋顶有正脊,垂脊兽后部分与正吻相接,在交界处要使用一块“戗尖脊筒子”,即割角垂通脊。
Ⅱ. 在硬、悬山屋顶中,垂脊兽前端部要进行咧角处理,即将端部沿45°方向向外咧出一个筒瓦长度。咧角部分的瓦件从下往上依次为:螳螂勾头、咧角zhēng头、咧角撺头、方眼勾头。而在庑殿和攒尖建筑中,垂脊兽前端头不需要咧角处理,端部各构件与垂脊在一条直线上,各构件依次为螳螂勾头、zhēng头、撺头、方眼勾头。在歇山建筑中,只有垂兽及兽后。垂兽的最下边安放托泥当沟,在托泥当沟之上砌压当条,再在其上砌垂兽座和垂兽。托泥当沟是卡在坡屋面边垄的两盖瓦垄之间的。垂脊各部分在屋顶中的位置详见图6-20,垂脊构造详见图6-21。
图片
图6-21 垂脊构造做法
d. 仙人走兽。仙人走兽位于垂脊或戗脊兽前坐瓦之上,仙人在前,其后所跟小跑先后顺序为:龙、凤、狮子、天马、海马、狻猊、押鱼、獬豸、斗牛、行什。小跑的数目除了北京故宫太和殿用10 个以外,其他建筑最多使用9 个。如果数目达不到9 个,按照先后顺序使用,排序在前者,其中天马与海马、狻猊与押鱼的位置可以互换。小跑的数目一般情况下可以这样确定,每柱高二尺放一个,另视等级和檐出酌定,但得数要求为单数,影壁、牌楼、小型门楼等屋面坡短者,可以根据实际长度计算,得数应为单数,但可以出现2 个。柱高特殊或者无柱子的建筑,可以参照瓦样确定数目:九样用1~3 跑,八样用3 跑,七样用3~5 跑,六样用5 跑,五样用5 或7 跑,四样用7 或9 跑,二、三样用9 跑。小兽与小兽之间的距离可依小兽的数量和垂脊兽前的长度而变化,但小跑与垂(戗)兽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,二者之间要安放1 块筒瓦,俗称“兽前一块瓦”。
(3)戗脊与角脊构造 戗脊是歇山建筑中特有的脊,与歇山屋顶上部的垂脊相交并沿角梁方向向外伸出。角脊是重檐建筑下檐瓦面转折处沿角梁方向所做的脊。戗脊与角脊均出现于角梁之上,二者也经常被称为岔脊。从构造上二者也非常相似,首先脊上安装有兽,将脊分为兽前和兽后两个部分,兽后部分一般用戗脊筒子,兽前高度要降低,多采用三连砖。二者不同之处在于,戗脊兽后与垂脊相交,相交部位采用割角戗脊砖。角脊的后部与合角吻相交,相交处的戗脊筒子为一燕尾形的脊筒子。八、九样瓦屋面或牌楼、影壁、墙帽等屋面的戗脊,常采用降低高度的做法,兽后不采用脊筒子,改用大连砖(承奉连砖)或三连砖,兽前则使用三连砖或小连砖,若兽后使用三连砖或小连砖,兽前的压当条之上仅用平口条,平口条之上直接放走兽。撺、zhēng头改用三仙盘子。
戗脊与角脊的构造做法详见图6-22和表6-32。
图片
图片
图6-22 戗脊与角脊构造做法
(4)博脊构造 博脊是坡屋面与竖向墙面相交处所做的水平脊,是一种单面脊。歇山建筑两山坡面与山花板相交处,沿接缝方向所做的水平脊就是一种典型的博脊。琉璃博脊由博脊身和两端的博脊尖组成,博脊身,自下而上有正当沟、压当条、博脊连砖或承奉连砖、博脊瓦等构件叠砌而成,两端的博脊尖又称博脊挂尖,是由挂尖与博脊连砖或承奉连砖连做烧制而成的定型窑制品,砌筑时挂尖插入两山的排山沟滴下部。若博脊需要加高时,则用博通脊代替博脊连砖,两端也更换为博通脊挂尖。博脊部位的脊件按瓦的样数定,也可根据围脊板的高度决定样数。博脊构造做法详见图6-23与表6-33。
图片
图6-23 博脊构造做法
(5)围脊构造 围脊出现在重檐建筑的下层檐,不管上层檐采用哪种屋面形式,下层檐的屋脊做法都是相同的。
围脊也是一种单面脊,里边紧贴围脊板,常见的构件自下而上有正当沟、压当条、博通脊、蹬脚瓦和满面砖。当建筑体量较大时,比如瓦件在四样以上,可加一层群色条。当围脊需要降低时,可将博通脊、蹬脚瓦和满面砖改作博脊连砖和博脊瓦。围脊构件主要根据瓦面至木额枋之间的距离决定,以围脊的上皮不超过木额枋的下皮为宜。
在围脊转角部位常采用合角吻或合角兽。合角吻的位置,以上层檐额枋的霸王拳为依据,使合角吻的尾巴不能碰到霸王拳,但又不宜距离太远为原则。吻高不宜超过博通脊或博脊连砖2.5~3倍,几样吻的高度合适就选择几样。
围脊构造做法详见图6-24与表6-34。
图片
图6-24 围脊构造做法
图片
表6-34 琉璃围脊构造做法
(6)琉璃宝顶 宝顶常用于攒尖建筑顶部或正脊的中部。
琉璃宝顶的造型大多为须弥座上加宝珠的形式,偶尔也可以做成其他形式,如宝塔形、炼丹炉形、鼎形等。常见的宝顶形式可分为宝顶座和宝顶珠两部分,无论屋顶平面是什么形状,琉璃宝顶的顶座平面大多为圆形,顶珠也多为圆形,但也可以做成四方形、六方形或八方形等。小型的顶珠多为琉璃制品,大型的常为铜胎鎏镏金做法。
宝顶的构成及尺度详见图6-25。常见琉璃宝顶的基本构件组成详见图6-26。琉璃宝顶实例详见图6-27。
图片
图6-25 宝顶的构成及尺度
图片
图6-26 常见琉璃宝顶的基本构件组成
图片
图6-27 琉璃宝顶实例
2.大式黑活屋脊构造
(1)大式正脊构造 大式正脊用于起脊硬山、悬山、歇山和庑殿建筑屋顶上。与琉璃正脊所不同的是,大式正脊不使用烧制成型的正脊筒子,主要采用砖和瓦件砍制出所需构件,逐层垒砌而成。在大式正脊两端也采用吻兽或正脊兽,但均为不上釉的烧制构件。
①大式正脊尺度控制
a. 按照檐柱高定高。正脊高≈(1/6~1/5)檐柱高。其中当沟高约同筒瓦宽,瓦条与混砖每层5~7cm,眉子高为7~9cm,其余为陡板高度,根据砖的实际尺寸进行调整。
b. 按照吻高定正脊高。吻高≈(2/7~2/5)檐柱高,选取吻样,根据吻样的吞口尺寸定陡板高度,叠加其他各层高度即得正脊总尺寸。
c. 根据瓦号定陡板高。该方法适用于无柱子的仿古建筑,具体为,用10 号瓦,陡板高8~10cm ;用3 号瓦,陡板高10~13cm,用2 号瓦,陡板高13~18cm ;用1 号瓦,陡板高不低于20cm ;用特号瓦,陡板高不低于35cm。对于牌楼,用3 号瓦者,陡板高可为13~18cm ;用2 号瓦,陡板高可为15~20cm。
d. 根据檐口高度确定陡板高。该方法适用于影壁、小型门楼等,檐口高度在3m 左右,陡板高8~10cm ;4m 左右,陡板高10~13cm;4m 以上,陡板高13~18cm。
②大式黑活正脊构造
a. 普通构造做法详见图6-28(a)。普通做法的正脊自下而上依次为:当沟墙(胎子砖)、二层瓦条、下层圆混、陡板、上层圆混、筒瓦眉子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6-28 大式黑活正脊构造(单位:cm)
其中,当沟墙为大式正脊的基础,其宽度应等于正脊中陡板边线之间的距离,当沟墙的高度约等于一块筒瓦的宽度。在正脊当沟墙两侧,一般不采用当沟瓦,而是顺脊摆放草绳或麻绳,然后再用麻刀灰分层堆抹出当沟,这种做法又称为拽当沟。
瓦条有两种做法,用砖砍制的叫做“硬瓦条”。用板瓦从中间断开,再用花灰砌抹成型的叫做“软瓦条”。瓦条厚度约为一砖厚,板瓦较薄,需用灰泥垫衬。
混砖由青砖磨制而成,一侧为半圆或四分之一圆的砖料。半圆的称为圆混,四分之一圆弧的叫做半混。混砖在陡板上下两侧使用,既能承托上部构件,也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。
眉子,在垂脊最上层圆混之上盖筒瓦,在筒瓦两侧及上部抹一层麻刀灰,叫做托眉子。眉子与混砖之间应留出1~1.5cm 的空隙,称为眉子沟。
正脊所有瓦件的总高,不应超过正吻的嘴唇,即应做到“吻不淹唇”。若不使用正吻改做正脊兽时,眉子的高度不应该超过龙爪的高度,即应做到“带不淹爪”。
b.“三砖五瓦”做法。这是一种正脊增高的做法,多用于比较重要的庙宇、宫殿建筑。其剖面形式详见图6-28(b)。即在普通做法的基础上,在下层混砖的上部和上层混砖的上下部位各加一层瓦条,使瓦条的层数增加为5 层。
c. 花瓦脊做法。俗称“玲珑脊”,其特点是将陡板部分用筒瓦或板瓦摆成各种漏窗图案。这种做法是借鉴南方建筑风格而来,形式活泼。
d.花脊做法。其特点是在陡板面上雕做花饰,图案多为卷草、宝相花、二龙戏珠、丹凤朝阳等。花脊的做法多见于庙宇、王府和地方民居建筑之中。花脊及花瓦脊详见图6-28(c)、(d)。
③正吻部位构造与尺寸权衡
a.正吻部位构造。在大式正脊两侧安装有正吻,正吻安装在混砖和两端的天盘之上。两端吻下构件主要有坐中勾头、圭角、面筋条、天混、天盘等,详见图6-29。
图片
图6-29 正吻及吻下构件分件
b.正吻尺寸权衡。大式黑活正吻尺寸确定有两种方法,一是按脊高定吻高。先计算出正吻吞口应有的高度,这个高度应等于陡板高加一层混砖高,然后按这个高度及吞口与正吻高的比例,就可以得知正吻应有的高度。另一种是按柱高定吻高。吻高为柱高的2/7~2/5,选用与此范围尺寸相近的正吻。正吻全高应为吞口高的3~4倍,相同的吞口尺寸,正吻高度变化,可按下列规定选择:房高坡大者或重檐建筑宜选择高的;体量较小的建筑宜选择低的;同一院内,瓦号相同,吻高应有所区别,正房宜高出厢房。
(2)大式黑活垂脊构造 大式黑活垂脊分为两种类型,歇山、悬山、硬山垂脊相似,垂脊均位于两山部位,与正脊垂直相交,又称排山脊。其中歇山屋面中,只有兽后部分,无兽前。悬山、硬山建筑中垂脊被垂兽分为兽前和兽后部分。庑殿与攒尖建筑中垂脊位于两坡屋面阳角相交位置,与正脊或宝顶成一定角度相交而下垂。垂脊也被垂兽分为兽前和兽后部分。
①垂兽位置的确定
a. 有桁檩者,硬山、悬山在正心桁位置(无斗栱者为檐檩位置);歇山在挑檐桁位置(无斗栱者为檐檩位置);歇、庑殿,攒尖建筑,在角梁之上,具体位置根据狮、马小跑所占长度确定。
b. 无桁檩者,一般可按兽前占1/3,兽后占2/3 计算,垂兽在分界处;屋面坡长过长或过短时,应按狮、马小跑所占长度确定。
②垂脊高度控制。大式垂脊兽后部分一般与正吻相交,其高度控制可按照以下原则进行:
a. 兽后垂脊的斜高应等于或稍小于正脊高,然后按照坡度计算出垂脊的实际高度;
b. 垂脊的眉子不应该超过垂兽的龙爪高度,即符合“垂不淹爪”的原则。
③垂脊构造
a. 兽后构造。垂脊兽后段的构造做法与正脊基本相同,只是陡板的高度也比正脊要低。
其构造自下而上为,当沟墙(胎子砖)、二层瓦条、圆混、陡板砖、圆混。当沟墙一般为1~2 层砖,上皮高度与垂脊端部的圭角同高,宽度应于垂脊的眉子同宽。
b. 兽前构造。垂脊兽前要安放狮马小跑,高度要比兽后降低。其构造层次为:当沟墙(胎子砖)、一层瓦条、圆混、筒瓦眉子。
c. 端部构造。
Ⅰ. 悬山、硬山建筑垂脊端部要进行咧角处理,即将端部沿45°方向向外咧出一个筒瓦长度。则此处的构件自下而上包括圭角、瓦条和盘子均需要割角处理。
Ⅱ. 庑殿、攒尖建筑,垂脊端部采用圭角、瓦条、盘子与仙人勾头等构件与垂脊在一条直线上,不需要进行割角。
大式黑活垂脊构造详见图6-30。垂脊端部构造详见图6-31。
图片
图6-30 大式黑活垂脊构造
图片
图6-31 垂脊端部构造
d. 狮马小跑。在大式建筑垂脊(戗脊与角脊)兽前常使用狮马小跑,狮马小跑以单数计,狮子打头,后部全部用马,数量最多5 个。
(3)大式黑活戗脊与角脊构造 戗脊与角脊做法与庑殿建筑垂脊做法基本相同,但应注意以下两点。
a.戗脊兽后应比垂脊略低。戗兽位置的确定,有桁檩者,戗兽在挑檐桁搭交处,也可顺角梁方向往前移约一个兽的宽度;无桁檩者, 应与垂兽在同一条直线上,或稍靠前。
b. 角脊总高不应超过合角吻的腿肘。与合角吻相交的脊件应打“割角”,以保证交接紧密。
(4)大式黑活博脊构造 大式黑活博脊构造有三种做法:一种为仿琉璃挂尖做法,博脊两端隐入排山勾滴里,博脊两端的瓦件应当仿照挂尖的角度砍制;另一种为平接戗脊法,博脊与戗脊逐层平接交圈;第三种为弯接戗脊法,当博脊位置较低不能与戗脊平接时,可以将两端向斜上方砌筑,以求与戗脊交圈。博脊的高度按实际做法,逐层累加计算。体量很大的建筑的博脊可增加一层陡板和一层混砖;高度降低可只用一层瓦条,可以适当减少当沟和眉子的高度,瓦条和混砖可降至4cm。
大式黑活博脊构造详见图6-32。
图片
图6-32 大式黑活博脊构造
(5)大式黑活围脊构造 围脊的做法有两种,一种与正脊做法相同,在围脊的四角放置合角吻;另一种与博脊构造做法相同,可不用合角吻,四条围脊直接交圈。围脊高度不超过额枋下皮,因此应按围脊板(承椽枋至额枋的距离)定高。围脊板高度等于当沟、瓦条(可为一层)、混砖(可为一层)、陡板(可不用)及眉子的总高。合角吻一般按陡板和一层混砖的总高定吞口尺寸,然后选择吞口尺寸与此相近的合角吻,如不用陡板,吞口尺寸应等于一层瓦条和一层混砖的高度。
大式黑活围脊构造详见图6-33。
图片
图6-33 大式黑活围脊构造
(6)大式黑活宝顶构造 黑活宝顶常出现在攒尖建筑顶部。其造型与琉璃宝顶较为相似,一般由宝顶座加顶珠组合组成。
a. 宝顶的尺度权衡。当建筑的檐柱高度在9 尺以内时,宝顶总高一般可以按照2/5 檐柱高定高,如柱子很高或者是楼阁建筑等,可以按照1/3 檐柱高定高。山地建筑、高台建筑及重檐建筑的宝顶,应适当增加,一般可以控制在1/2~3/5 檐柱高范围内。
宝顶的顶座高度一般不小于3/5 宝顶全高,顶珠高不超过2/5 全高,宝顶的总宽度(直径)为4/10~5/10 全高。
黑活宝顶的尺度详见图6-34。
图片
图6-34 黑活宝顶的尺度
b. 宝顶的形式。宝顶顶座的平面形式一般与攒尖建筑的屋顶平面相同,如屋顶为六边形,则顶座也为六边形。宝顶顶柱的形式多呈圆形,也可做成四方、六方、八方等形状。常见的黑活宝顶形式详见图6-35。
图片
图6-35 常见的黑活宝顶形式
c. 宝顶与屋脊的结合方式。宝顶与屋脊的结合方式有两种:一种是宝顶落在底座上,底座的做法与垂脊的做法相同;另一种是宝顶直接落在瓦垄的当沟上。黑活宝顶与屋脊的结合方式详见图6-36。
图片
图6-36 黑活宝顶与屋脊的结合方式
3.小式黑活屋脊
小式黑活屋脊不使用吻兽、垂兽、角兽、仙人走兽或狮马小跑等。
(1)小式黑活正脊 常见的小式黑活正脊有皮条脊、清水脊及扁担脊等。
①皮条脊。皮条脊既可用于大式屋脊,也可用于小式屋脊。若皮条脊用3 号及3 号以上的筒瓦墙帽或脊的两端使用吻兽时为“大式小作”的手法。当脊的两端直接与披水梢垄相接时,为小式做法。
皮条脊构造做法为:胎子砖(拽当沟)、头层瓦条、二层瓦条、混砖、筒瓦眉子。皮条脊构造详见图6-37。
图片
图6-37 皮条脊构造
②清水脊。清水脊是小式建筑中屋顶正脊最复杂的一种。其造型别致,在两端向上翘起作“蝎子尾”状,并且在其下砌有雕饰花纹的平草砖及盘子。
清水脊屋顶的瓦垄可分为三段,两端做法比较简单,称为低坡垄,作为清水脊主体的是中间较长的一段,比低坡垄段高大且做法复杂,称高坡垄。
a. 低坡垄构造。低坡垄位于两山最近处四条瓦垄的屋脊范围内,在扎肩灰背的基础上进行砌筑,由下而上的构件为:瓦圈(即横向截断的板瓦)、条头砖(用条砖按需用长度截断)、头层蒙头瓦、二层蒙头瓦、抹灰。
b. 高坡垄构造。高坡垄正脊分为脊身和脊端。脊身构造由下而上依次为:瓦圈、条头砖、二层蒙头瓦、头层瓦条、二层瓦条、圆混、筒瓦眉子。脊端构造由下而上依次为:圭角、盘子、头层瓦条、二层瓦条、雕花草砖、蝎子尾。脊端与正身各层对应关系为:圭角——当沟头条砖、小当沟瓦圈;盘子、当沟象鼻——蒙头瓦、抹灰当沟;头层、二层瓦条通作;平草砖——混砖;蝎子尾——筒瓦、眉子。
清水脊构造详见图6-38。
图片
图6-38 清水脊构造
c. 扁担脊。扁担脊是小式建筑中较为简单的一种正脊,多用于干槎瓦屋面、石板瓦屋面,也可用于仰瓦灰梗屋面。其构造做法为:在两坡底瓦交接缝处坐灰扣放瓦圈,在瓦圈之间,即底瓦垄之间扣盖“合目瓦”(合目瓦为板瓦一正一反扣放,形成锁链图案,又称锁链瓦),在合目瓦接缝处坐灰扣放二层蒙头瓦,二层蒙头瓦之间应错缝搭接,最后抹灰勾瓦脸。
扁担脊构造详见图6-39。
图片
图6-39 扁担脊构造
(2)小式黑活垂脊
①铃铛排山脊。铃铛排山脊的排山,是由勾头瓦作分水垄,用滴子瓦作淌水槽,相互并联排列而成,一般称之为“排山勾滴”。由于滴子瓦的舌片形似一列悬挂的铃铛,故又称“铃铛排山脊”。
小式铃铛排山脊只用于卷棚顶,在顶部采用罗锅构件和续罗锅构件进行前后坡的过渡。其构造自下而上依次为:当沟、压当条(一层或二层)、圆混、筒瓦眉子。铃铛排山脊不使用垂兽,也不分兽前和兽后,其端部依次安装圭角、瓦条、咧角盘子和勾头眉子。
小式铃铛排山脊构造详见图6-40(a)。
图片
图6-40 小式黑活垂脊构造
②披水排山脊。披水排山脊与铃铛排山脊不同之处在于,披水排山脊不做排山勾滴,而是直接安放于边垄与梢垄之上。在梢垄之下、博缝之上,砌一层披水砖檐。披水排山脊构造详见图6-40(b)。
③披水梢垄。披水梢垄不能算作垂脊,而是位于垂脊位置但有不做脊的处理方法。披水梢垄的具体做法为,在博缝砖上砌披水砖,然后在边垄底瓦和披水砖之上扣一垄筒瓦。披水梢垄构造详见图6-40(c)。
三、苏南地区古建筑屋脊构造做法
1.《营造法原》中各脊的名称
(1)正脊 在江南地区,前后坡屋面相交于脊桁之上,在其上砌筑而成的脊称为正脊。正脊广泛使用于硬山、悬山、歇山及四合舍屋顶上。
在《营造法原》中,殿庭用脊和厅堂用脊的做法各不相同。厅堂类建筑常用的正脊类型有:游脊、甘蔗脊、雌毛脊(又名鸱尾)、纹头脊、哺鸡脊、哺龙脊等,其中游脊做法(正脊用瓦相叠而斜铺者)简陋,不宜用于正房,甘蔗脊、雌毛脊、回纹脊、纹头脊等用于普通平房。普通厅堂多用哺鸡脊,寺庙建筑中的厅堂多用哺龙脊。殿庭类建筑正脊的两端常安放龙吻或鱼龙吻,称为龙吻脊。
《营造法原》中正脊的类型详见图6-41。
图片
图6-41 《营造法原》中正脊的形式
(2)竖带 在北方官式建筑中称为垂脊。从正脊起直至老戗根部筑脊称为竖带,常出现在歇山建筑和四合舍建筑之中。硬山厅堂两侧不用竖带。
(3)水戗 又称为戗脊,位于歇山、攒尖和四合舍建筑的戗角,戗根与竖带(垂脊)相连,戗端逐皮挑出上弯,轻松灵巧、曲势优美,是中国南方建筑的典型特征。
(4)赶宕(音:dng)脊 赶宕脊是使用于殿庭类歇山屋顶落翼部位顶部的水平脊。另外在重檐建筑中,绕下层屋檐顶部的水平脊也称为赶宕脊。相当于北方官式建筑中的“博脊和围脊”。
(5)黄瓜环脊 对于小型建筑、临水建筑,为使建筑轻巧自然,屋顶不用正脊,用黄瓜环瓦覆于盖瓦和底瓦之上做成的屋脊,类似于北方的过垄脊。
2.《营造法原》中各脊的构造
(1)正脊构造
①普通平房正脊构造。普通平房正脊可用游脊、甘蔗脊、雌毛脊和纹头脊。这类脊高在1~1.2 尺左右,其脊端形式如图6-41所示。脊身构造如图6-42(a)所示,从下往上依次为:攀脊、瓦条、竹节瓦、盖头灰。
图片
图6-42 《营造法原》中正脊构造
攀脊的位置相当于北方官式做法中的正当沟,此处一般使用攀脊瓦。攀脊顶面高处盖瓦二~三寸。攀脊做好之后,在上面砌上一路瓦条,然后筑脊(也可砌二路瓦条,中间留出交子缝,瓦条及缝共厚约3 寸)。甘蔗脊将瓦竖立紧排在瓦条上,两端刷回纹,脊顶抹一层盖头灰(盖头灰可用纸筋灰加适量的烟墨拌匀)。纹头、雌毛脊等,先将攀脊在两端砌高,做成钩子头,使脊端翘起,中部微凹。攀脊砌好后,先做纹头,纹头的形式由瓦工自己设计并施工,但纹头的端头不准超出山墙。筑脊的方法是从两端的纹头处开始向中央筑,合拢后用三角尺在瓦条上抹出灰线,再抹盖头灰,做出纹头花纹,最后将背脊处抹平、抹光。
②厅堂正脊构造。厅堂正脊构造常做成哺鸡脊和哺龙脊。这类脊高在1.8~2.0 尺左右,又称滚筒脊。具体做法为:在攀脊之上起滚筒,滚筒用5~7 寸筒,对合砌成,然后再在滚筒之上砌两路瓦条,瓦条之上仍为竹节瓦和盖头灰。哺鸡和哺龙置于筑脊两端,头朝外,后部用铁片弯曲,外加粉刷,翘起如尾,在哺鸡和哺龙下部设置坐盘砖,置于瓦条之上。厅堂正脊构造详见图6-42(b)。
③殿庭正脊构造。殿庭正脊构造常做成龙吻脊。龙吻分为五套、七套、九套、十三套等,正脊的高低与所选龙吻紧密相关,二者之间关系详见表6-35。
图片
表6-35 殿庭建筑脊吻的选用与脊高的关系
殿庭正脊又称为花瓦脊,它的脊身分为两部分,一部分为用砖瓦垒砌的实体,称为“暗”;另一部分为用筒瓦拼砌成各种花纹图案,称为亮花筒。亮花筒的使用既能增加美观,还能减轻自重,减小风力,再在此基础上加上的瓦条形成了活泼的正脊样式。以九套龙吻脊为例,脊身构造自下而上依次为:滚筒、二路瓦条、三寸宕、亮花筒(含上下瓦条)、字碑、亮花筒(含上下瓦条)、三寸宕、瓦条、盖筒。
其中,龙吻脊下部不做攀脊,脊直接砌在盖瓦上,底瓦处留出空当,以减小风力。三寸宕是指在二路瓦条线上部的平面收进部分,高度为3 寸。字碑为亮花筒之间用方砖镶砌的部分,其高度可以根据脊高进行调解。
殿庭正脊构造举例详见图6-42(c)。
(2)竖带与水戗构造
①歇山厅堂和攒尖建筑的竖带与水戗构造。歇山厅堂一般无正脊。这类竖带做法较为简单,高度为一尺三寸至一尺五寸,厚度约六寸。竖带的构造自下而上依次为:砖基座、滚筒、二路瓦条(中间为交子缝)、盖筒。
水戗根部高同竖带,若为嫩戗发戗,戗端逐渐减低。如果为水戗发戗,戗脊高度不变,至端部,先将戗座垫高六七寸,成壶口形,然后逐皮挑起弯起,或兜转作卷叶状。水戗内必须贯以木条或铁条,戗端承以铁板,上端承戗头弯起。其下端则钉在戗角木上。
②殿庭建筑的竖带与水戗构造
a. 四合舍建筑的竖带与水戗构造。四合舍竖带位于二坡交汇之处,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,上部与正脊相交,竖带的斜高与正脊相同或略低,下部从老戗根起始,高度减低而转化为水戗,在二者交汇之处做花篮靠背,上置天王(类似于北方的戗兽)。若正脊使用了亮花筒,则竖带也使用亮花筒。以正脊为九套龙吻脊为例,竖带构造自下而上依次为:脊座、滚筒、二路线、三寸宕、二路线、亮花筒、瓦条、盖筒,共高约3 尺。在天王之前为水戗,戗根部位只需将竖带的脊座、滚筒及二路瓦条延伸,上部盖筒瓦即可。在水戗端部,滴檐板合角处、滴水之上与戗成直角横置的五寸筒瓦称为老鼠瓦,通过拐子钉钉于嫩戗之上。在老鼠瓦之上置钩头筒瓦,称为猫御瓦。猫御瓦之上,滚筒端部处理成葫芦形状,称为太监瓦。其上以瓦条逐皮向外伸出,称为四叙瓦。最上部采用勾头狮子,在勾头狮后的戗背上,跟以走狮和坐狮,要求数目为单数。
b. 歇山殿庭的竖带与水戗构造。歇山殿庭竖带构造与四合舍基本相同,不同之处是歇山竖带旁依山尖,顺屋面坡度而下与正脊呈垂直状,其端部过老戗根设花篮靠背,上置天王,通过吻座固定于屋面瓦垄之上。
歇山殿庭的水戗与竖带成45°夹角,水戗分为兽后与兽前部分,戗根构造为脊座、滚筒、二路瓦条、暗花筒、瓦条、盖筒。兽头类似于北方的戗兽,因其张口含脊所以称为吞头,兽头上部一半处做花篮靠背,上置坐狮。兽前发戗构造与四合舍相同,将戗根的脊座、滚筒及二路瓦条延伸,上部盖筒瓦即可。
殿庭建筑中的竖带与水戗构造详见图6-43。
图片
图6-43 殿庭建筑中的竖带、水戗、赶宕脊构造
c. 重檐建筑下檐水戗。江南重檐建筑的下檐四角部位出现的脊,江南建筑中也称为水戗,其构造与歇山殿庭的水戗基本相同。
(3)赶宕脊构造 赶宕脊为水平脊,出现在歇山落翼屋面的上部或重檐建筑下层檐的上部。赶宕脊均与水戗相连,歇山殿庭建筑上的赶宕脊可以做成一字宕或八字宕,重檐下檐的赶宕脊位于承椽枋外绕屋而筑。赶宕脊脊高二尺,依次为脊座、滚筒、二路瓦条、亮(暗)花筒、瓦条、盖筒。
赶宕脊构造详见图6-43(b)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